2018_陳東升( 2018年 12月)。地方社會公共實踐的外部結構與互動機制。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 ISBN 978-986-05-7892-8 17-52)。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辦公室 )
- assist DS
- 2月1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
主編:蔡瑞明
指導單位|行政院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發行/出版|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
承 印|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初版一刷)
ISBN|978-986-05-7892-8
【簡介】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首度出版之論文集,細膩呈現研究團隊在各地進行實踐、觀察與研究的累積及收穫。全書聚焦在大學與地方社會的角色和互動關係,收錄的9篇論文分成「大學制度與地方的角色」、「課程/平台串聯機制」、「在地實作與具體實踐」三大主題,深度剖析大學提供社會參與及社會實踐的方案,如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互惠與信任,透過共同參與改變社區的生活品質,提供創新案例與多元經驗。
本書由於印量有限,讀者詢問頻繁,因此特別徵得作者群同意,提供電子書線上瀏覽與下載功能。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擴散在地實作經驗,串聯更多伙伴,共同投入「學術創新」與「社會實踐」的行列。
【目錄】
推薦序/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鄭毓瑜司長
主編序/蔡瑞明
導讀:大學與社區的在地連結 蔡瑞明、謝國興
〔第一部 大學制度與地方的角色〕
第一章 地方社會公共實踐的外部結構與互動機制 陳東升
第二章 東臺灣的真實烏托邦實踐:人社實踐計畫、社會賦權與參與式治理
戴興盛、鄧湘漪、謝若蘭(Bavaragh Dagalomai)、謝柏宇、賴富庭、程廷(Apyang Imiq)、吳勁毅、要之璘、鍾文觀(Sifo Lakaw)、張瀠之、莊慕華
第三章 從港口部落的場域經驗談集體同意權與研究倫理的諮商平台
謝若蘭、鍾文觀、張瀠之
〔第二部 課程/平台串聯機制〕
第四章 公平分配教育資源:鄉村課後學習遠距系統建置 翁裕峰
第五章 大學社會實踐課程操作與行動反思的回溯性初探 蘇羿如、陳怡方、林美珠
第六章 在地空氣品質物聯網推動經驗 戴榮賦、黃資媛、張力亞
〔第三部 在地實作與具體實踐〕
第七章 果樹認養行動方案中的社會經濟實踐 鍾怡婷
第八章 農耕實踐的永續轉型:成大團隊與東山小農的經驗 蕭惠中
第九章 能力取徑視野下的大學社會實踐 周睦怡
作者簡介
英文目次(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