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7_陳東升, 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台灣的經驗 收錄在林宗弘、李宗榮主編, 頁 571-610 未竟的奇蹟:新世紀台灣的經濟社會學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主編——李宗榮、林宗弘



出版日期: 2017-11

書籍裝訂: 平裝

出版單位: 社會學研究所

ISBN: 978-986-05-4129-8

GPN: 1010602073





簡介

台灣經濟在過去二十餘年遭逢劇烈的改變,其所引發的政治、社會後果影響深遠。兩位編者李宗榮、林宗弘邀請台灣經濟社會學海內外重要學者,針對各個重大議題進行專書論文寫作。本書內容包括導論與四個部分;第一章兩位編者認為在二十世紀末以前,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此時期「奇蹟典範」的文獻,分為宏觀與微觀層次分析,宏觀方面認為台灣在世界體系與冷戰地緣政治下開放貿易、華人家族或儒家文化的支持、家庭計畫帶來的人口紅利、高度自主的發展國家與金融管制、微觀方面則是中小企業網絡與創新等,可能是造就經濟奇蹟的因素,其政治後果則是威權體制與本土中產階級的對抗。


然而在新世紀之初,台灣遭受多次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打擊,並且帶來經濟社會學的典範移轉,學術問題意識從解釋台灣奇蹟,逆轉為解釋台灣為何面臨經濟衰退與社會分化,我們稱之為「衰退典範」。


在宏觀方面,「衰退典範」研究發現全球化、尤其是兩岸貿易對後工業國家帶來的效益遞減、導致所得分配更不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與政商關係的改變,導致國家財政危機與失能(請參見本書王振寰等),金融資本迅速集中(請參見本書鄭力軒),華人家庭文化下的性別歧視(請參見本書張晉芬)造成晚婚晚育、少子女化、人口老化的人口負債後果(請參見本書鄭雁馨),甚至導致嚴重的勞動剝削(請參見本書劉正等),此外,我們也介紹了弱勢的勞工運動(請參見本書何明修),並且關注台灣勞動市場的社會排除與未來前景。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


在微觀層次的組織與網絡方面,本書第二部分「衰退典範」發現企業規模大型化(請參見本書林宗弘、胡伯維)、集團企業家族化(請參見本書李宗榮、鍾喜梅與詹淑婷),在上述趨勢打擊下,中小企業仍頑強抵抗,並且有些製造業的隱形冠軍脫穎而出(請參見本書謝斐宇、呂玉瑕與林庭萱)。


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產業升級創新與追逐廉價勞力的產業外移的兩難抉擇。本書第三部分選文集中在產業創新方面,儘管台灣的技術人才網絡有助於產業升級(請參見本書川上桃子與田畠真弓),「衰退典範」影響下的網絡研究發現,台商的技術優勢逐漸流失(請參見本書熊瑞梅等),遭受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威脅、而社會學家則將研究視野投向更公平的社會經濟創新(請參見本書陳東升)。本書第四部分探討產業外移,鄭志鵬與林宗弘、鄧建邦等發現中國台商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業外移中國大陸卻造就跨海峽的政商結盟(請參見本書吳介民),帶來階級分化與世代衝突的政治後果,展現在太陽花運動以及其後的政治變遷。


本書是中研院社會所「企業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多年來集體累積學術合作的成果。在導論中,兩位編者解釋本書為何收集並且整理上述從奇蹟到衰退的兩類文獻,並且以典範移轉來理解台灣學者的問題意識轉變、以及對新經濟社會學各流派的移植與創新,並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目次

謝詞

序一:台灣經濟轉型與經濟社會學/謝國雄 ■ i

序二:從「奇蹟」到「奇蹟過後」的解讀/蕭新煌 ■ iii


導論  「台灣製造」的崛起與失落: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學 ■ iii


壹、經濟轉型的挑戰

第一章 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 ■ 49


第二章 自由化、資本形成與股票市場:一個經濟社會學的分析                         鄭力軒 ■ 89


第三章 介於抗爭與協商:勞工運動在台灣的經濟社會學意涵                        何明修 ■ 125


第四章 性別平等了嗎?男性和女性受僱者薪資差距解析                      張晉芬 ■ 159


第五章 少而精的勞動力:老化社會人口教育結構的重要性                      鄭雁馨 ■ 189


貳、歌利亞與大衛


第六章 進擊的巨人:台灣企業規模迅速成長的原因與後果                  林宗弘、胡伯維 ■ 229


第七章 台灣家族集團股權結構的變遷:制度環境與組織擴張的影響

                     鍾喜梅、詹淑婷 ■ 267


第八章 家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與鞏固            李宗榮 ■ 313


第九章 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                        謝斐宇 ■ 345


第十章 台灣經濟轉型中小型家庭企業的夫妻夥伴關係與性別動力:女性賦權的探討                            呂玉瑕、林庭萱 ■ 383


第十一章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剝削情況:以台灣製造業為例的實證分析

                 劉正、Arthur Sakamoto、蘇國賢 ■ 425


參、產業升級的動力


第十二章 漁翁得利:台灣筆記型電腦代工廠的學習機制

                   川上桃子 ■ 467


第十三章 紅色跨界創新網絡的機制:以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專利發明人網絡為例

                       熊瑞梅、陳冠榮、官逸人 ■ 495


第十四章 產業浪人:日本科技人才遷移到台灣的過程

                  田畠真弓 ■ 541


第十五章 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台灣的經驗

                  陳東升 ■ 571


肆、中國效應


第十六章 鑲嵌的極限:中國台商的「跨國資本積累場域」分析

                   鄭志鵬、林宗弘 ■ 611


第十七章 台商轉進:跨地理移動下的中國大陸台資工廠

                    鄧建邦 ■ 645


第十八章 以商業模式做統戰:跨海峽政商關係中的在地協力者 機制

                         吳介民 ■ 675


作者簡介 ■ 721


索引 ■ 727

Contact Info

  • TEL | +886-2-3366-1263

  • Email | dschen@ntu.edu.tw

  • Assistant| dschen.assist@gmail.com

  • Address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 1, Roosevelt Rd. sec 4., Taipei City, 106319, Taiwan
    (R.O.C.)

  • 106319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416室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24 Dung-sheng Chen All 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